如果我告诉大家,我一位做大学老师的朋友经常追着儿子一起玩电子游戏,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觉得我朋友是个疯子。游戏在很多中国家长的眼里算是绝对碰不得的禁区,甚至被喻为未成年人的精神鸦片。去年,央媒说“游戏是精神鸦片的时候” ,还引来了民众广泛的叫好声。认为不论怎样,禁止游戏都是百害而无一益的大好事。但是,我想和大家说,在我自己的教育方式下,我儿子从来没有对任何事情出现过完全失控的痴迷状况。游戏、动画片,他虽然也接触过不少,但一直以来都完全能够自制,基本上是玩起来很开心,不玩也没有任何问题的那种。那我到底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之前我们聊教育的话题,各位朋友似乎都非常有兴趣。那么今天我就再和大家分享一点自己在现实中的教育体验。
时间来到2021年的8月3号,央媒《新华社》旗下的经济参考报,发布了一篇标题为《“精神鸦片”竟然长成数千亿产业》的万字长文。里面细数了电子游戏在过去几十年对青少年的精神摧残,把几乎所有过去中国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都推给了电子游戏。然后话风一转,开始描述游戏行业的庞大“资金规模”。按照文章给出的数据,中国游戏市场每年的总收入超过2500亿人民币。后面又强调,必须通过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解决问题。中国社会对游戏行业本来就不待见,更多民众对于这项决定是鼎力拥护的,因为他们的孩子已经在痴迷游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不能自拔。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的朋友可能会发现,青少年普遍沉迷游戏的问题似乎只有在中国特别严重。从小我们就看到无数因为沉迷游戏而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案例。在我小时候,也就是90年代初,那会儿国内电脑还没有普及,更谈不上什么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鸦片。那几乎就是所有社会青年的聚集地。说社会青年,那是对他们的美化,实际上就是小混混和地痞无赖。而能够在大街上开游戏厅的,除了和警察勾结的黑社会也没别人。虽然和现在的游戏相比,那会儿的街机游戏无论从操控性还是可玩性,都远远不及后来的主机游戏以及网络游戏。但在当时,那可是所有男孩子们的天堂,父母们的噩梦。很多人真的是一进去就会上瘾,一上瘾就再也出不来了,最终甚至为了游戏偷钱、抢钱。但是大多数国人父母,因为自己就严重缺乏思考,只是看到孩子沉迷游戏,放弃学业甚至整个人生的现象,却完全没有对这个现象的起因和发展过程,有任何追本求源的沉思。为什么游戏在市场更加发达的西方和日本,就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呢?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因为家庭教育环境比较严格,我的父母在游戏方面给我的教育,就是连碰都不要碰。所以我在来到高中时期来到美国之前,接触游戏的经历屈指可数。很多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游戏,我都是只闻其名。不过,来到美国之后的几年,成了我接触各种游戏的一个契机。那会儿网络越来越发达,各种怀旧老游戏都可以在游戏网站中下载到。我那会儿对新游戏没兴趣,就是喜欢找那些以前听过名字的游戏,一一尝试。也确实沉迷进去一段时间,导致我高中的学业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过我这个人有一种自我观察的习惯,无论什么情况总是会留下一些清醒。那会儿我就是一边被欲望驱使沉迷于游戏,一边思考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的欲望。
思考来思考去,我对自己的内心变化还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也明白了自己沉迷游戏的根本原因。而且我认为我并不是特例,大部分的大陆年轻人其实都是如此。这里面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有两个。首先,在于孩子的想像力和主观能动性从来得不到充足的调动。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游戏归根结底是一个虚拟世界,人要想适应这个虚拟世界,就需要一定程度激发自己的想像力。这是国内的孩子们从小到大不曾有过的体会。生活轨迹受到重重限制,任何新奇的尝试都有可能遭到斥责或者惩罚。所以在现实中,事儿不能随便做,话更不能随便说,已经成了孩子们内心的枷锁,连内心的憧憬都被设立无数个禁区。大部分的中国父母从一开始就把教育孩子当成训练机器,以为自己只要设定好规则和模式,一切就会按部就班的达到目标。但是,想像力爆棚是小孩和年轻人的天性。你不找机会让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得到释放和满足,他们就必然会寻找其他途径。被压抑到如此地步,那也只有电子游戏这样的虚拟世界能够让他们感到一定程度的心理补偿。这跟文革时期一些小孩不顾家长反对,沉迷小画书、小说差不多是一回事。游戏在所有大陆小孩的眼里,那几乎是一个想像力天堂,在里面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把自己设定成各种各样的角色,比赛竞技也好,生活体验也罢,反正就是能把平时不敢想、不敢干的在游戏里面一一付诸于实践。他们往往从中能够得到巨大的快感,所以才欲罢而不能。严格来说,这已经具备一定心理疾病的特征,只是因为父母的心理疾病更严重,所以一经发现,只能用伤害孩子的手段阻止他们无尽沉迷这个现象,却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比如曾经在大陆猖獗一时的电击疗法,就是伤害孩子的经典案例。但除此之外,中国的父母们也确实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除了爆棚的想像力完全得不到满足之外,中国孩子还有一大特征,就是对现实失去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从小被人胁迫进行各种不擅长又充满恶意的竞争。比如父母将别人的孩子作为对照物,给孩子设定道德标准,所有不合标准的行为,都算成失败或者出局。至于孩子是否理解其中的道理,父母根本懒得做出解答。或者,父母崇拜某些技艺就强迫孩子去学,然后不管他是否擅长,都不给他留下退出的选项,非要他拼死学成才行。这样的竞争无论形式如何,基本上是来自于教育者的意识强加,不存在孩子主动选择的可能性。既然不擅长,又不是我的选择,那么这种竞争就只有可能给我带来失败和伤害,而没有任何的荣耀感,也不存在进一步挖掘、体验的好奇心。我们看到有的孩子玩命努力不是出于兴趣,而是一心为了讨好父母,因为那成了他们唯一能理解并且能达成的现实目标。无论什么对象,沉迷是必然的,一些孩子沉迷于取悦父母。而虚拟世界也就变成了剩下一些孩子极少数可以寻找心理满足,找到自信的地方。虽然游戏中也有竞争,但是大部分时候孩子可以自行选择竞争的项目和级别。擅长游戏的人,可以选择地狱难度,或者和其他高水平的玩家切磋,不擅长游戏的人,也可以通过调低难度,甚至作弊,让自己达到理想的目标。那种自我设定目标,并努力达成目标的喜悦,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曾体会到的,所以对他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当明白了问题的本质之后,我就开始思索如何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这是我为人父母之前很多年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的总结是,要想避免孩子过分沉迷特定事物,尤其是虚拟世界,父母能做的事情有三类。一是以平常心主动和孩子介绍那些他必然会接触到的事物,就比如游戏、动画片。二是在现实中充分给予他释放自己想像力的机会。最后是将参与竞争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交还给孩子的好奇心。既然满足想像力是孩子的天性需求,那么如果我不希望孩子只能从虚拟世界获得满足,就必须给他尽可能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让他充分体验任何让他产生兴趣的事物,和他无拘束的分享父母自己的各种想像。
实际上,我和太太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带着儿子去遍了所有能带他去的地方,去做过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并不一定是遍布全球的旅游,但是很多个周末、节假日我们都是从早出门,一直疯到天黑才回家。有的时候去公园,有的时候去游乐场,有的时候去运动,有的时候随便找个我们仨都想去的地方,就能玩耍一天。即便在家里的时候,我也会尽自己所能给他展示所有的娱乐项目。我们一起做了无数好玩的事情,下棋打牌,唱歌跳舞,还一起搭乐高,甚至会一起看电影、玩游戏。对,玩游戏也是我们经常一起做的事情,而且都是我主动介绍给他,邀请他。每次都是我追着他玩,因为小朋友一开始并不擅长游戏,我们玩了几次之后,他反而感到没意思,觉得别的事情更好玩。
体验了一圈之后,他目前最喜欢的事情是打空手道和弹钢琴。这两样都是他主动要求学的。学空手道是为了长大成为超级英雄,所以他特别卖力,仅仅用了三年就升了五级。这件事我和他妈妈除了每次送他进道场就从来没管过。学钢琴就更好玩,从小我们三个人每次出行都会聼音乐,从流行歌到古典音乐,类别不限。我们的规则只有一个,那就是三个人轮流指定曲目。于是儿子就从小星星单曲循环,一点一点拓展,几乎有名的曲目他都熟悉,也都听过很多遍。这就帮助他建立起了对音乐的兴趣。我自己平时也喜欢玩乐器,小时候学过铜管,平时在家吹号,弹钢琴,吹笛子,虽然水平很烂,但想玩什么就拿起来折腾一段时间。结果有一次他就吵著一定要学钢琴,到现在已经有两年的时间。第一年疫情,我自己当老师,除了介绍基本的技法之外,就是带着他听各种各样的钢琴名曲,和他一起讨论这些曲目美在哪里,想要表达怎样的情绪或者场景。第二年找了一个专业的钢琴老师。从那以后,和空手道一样,我和太太从来不会追着他练琴,都是他太想弹每天追着我。钢琴老师对他给出的评价是,他似乎有用不完的兴致,难得能够感到音乐的美,小小年纪居然能够以弹的动听为目标,而不是短平快。每次上课他都迫不及待地给老师展示自己想到的旋律。还有自己的一套说辞,什么这个悲伤啦,那个搞笑啦,当然大部分都是在描写超级英雄组队大战萨诺斯的恶魔军团。
说了这么多的事例,我并不是想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么出色。但我确实发现只要现实生活丰富到一定程度,只要父母能够想办法给孩子创造各种各样的选择空间,而不是因为害怕处处设定限制和禁忌,他们几乎不可能对游戏、动画片这种虚拟场景过分痴迷。相反,这些所谓的精神鸦片,更有可能变成他们在现实中的动力和灵感源泉。这不,昨天儿子成功获得空手道蓝带,他下来就得意地问道:“爸爸,我是不是距离美队又近了一步?”我的回应是:“no no,你这样明显更像孙悟空!”感谢……
#十万个脑洞大开的历史现象#持续更新中…..